海边的“新疆巴郎”
■编者的话
大道终致远,海阔纳百川。今年是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提出十周年。十年来,“一带一路”建设成果丰硕,也正是在这十年中,新疆以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为驱动,把自身的区域性开放战略纳入国家向西开放的总体布局中。
(资料图片)
在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,新疆日报社(集团)推出“奔腾之路——‘一带一路’沿线大型全媒体报道”。即日起,在“奔腾之路”总栏目下,设“筑梦”“行吟”“对谈”“洞见”“映象”“聆听”等子栏目,着眼十年来在共建“一带一路”中政府、企业、个人的奋斗历程、感人故事、生动场景,充分发挥融媒体报道优势,用多种形式创新呈现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提出十年来的发展和变化,用心讲好“一带一路”中的新疆故事。敬请关注。
8月7日,晴!是马合江来中哈(连云港)物流合作基地工作的第326天。
当聚精会神翻译俄罗斯文和哈萨克文函件时,马合江就会把嘴唇抿起,微微用力,浓浓的眉毛向眉心挑起,形成一个倒“八”字。时间好像凝结在他面前。然而随着这位小伙指尖飞点,中文流畅地在电脑屏幕中生成,串串字符轻快跳跃,像一首从远方飘落的歌。
看到记者,他迅速站起身。“你们好!是新疆来的记者啊!”笑容立即从马合江眼角溢出,他的普通话如此标准,以至于让人不敢相信他是哈萨克斯坦人。沿着他的双肩向后望去,窗外巨型储罐上,“贯通大陆桥扬帆太平洋”十个红色大字在蓝天下舒展开来,像一双张开的臂膀。
马合江看我们的眼神和别人不太一样,除了友好,还多了一些东西,让人不知不觉便心生亲近。我们不解缘由,直到他笑着说出一句:“我是在新疆塔城托里县出生的。”
他出生的际遇,正是来源于丝路贸易的涌动。上世纪九十年代,中国改革开放的澎湃活力如春潮般涌向塔城地区巴克图口岸,口岸两边的哈萨克斯坦和中国百姓赶上了一个跨国贸易的黄金时代。
“叔叔家在托里,距离巴克图口岸100多公里,那个时代他专注外贸,生意做得很不错,就邀请我父母从哈萨克斯坦来中国,这里机会多嘛。”1994年,一个哭声响亮的小男孩呱呱落地,他睁眼看到的第一片天空,是托里澄澈的蓝。
这缘分延续在马合江的童年和青年时代。9岁时,父母让他重回托里县,上了一年小学。“就是为了学中文,爸爸说学好中文将来一定有用,我父亲很有远见!”马合江说。
去中国,成了马合江埋在心里的种子,继而开出了绚烂的花。2013年,马合江19岁,这位青年并没有意识到,同父辈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一样,他的人生将因另一个丝路贸易黄金时代的来临而发生巨大变化。那一年,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,在马合江的祖国哈萨克斯坦,首次提出共建“丝绸之路经济带”倡议。不久后,太平洋东端的连云港市,中哈(连云港)物流合作基地正式成立,这是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提出后首个落地的实体项目。
国家间愈加深入的交流合作,让无数平凡人的生活开启了一扇扇崭新的窗。“本科毕业后,我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读研究生。一直以来,不论是经济还是文化,中国和哈萨克斯坦来往都很密切,我希望能学到更多。”马合江说。
缘分又一次将他与中国连在一起。“研究生毕业后,有朋友介绍了中哈(连云港)物流合作基地,说在这里我对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感情都能得到满足,有家的感觉,那时候不知道连云港的具体情况,但还是来了,我年轻,应该看世界!”
这位一米八的高大青年,真的在这里看到了世界。“刚来连云港时,第一感觉就是震撼,从未见过这么大的港口。”马合江说,来自各个国家的无数船只从太平洋驶进港口,千万个满载货物的集装箱在港口装卸,长长的中欧班列自港口呼啸而出,这是他从未同时见过的场景。“丝绸之路经济带”和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”在连云港市的交汇,让马合江第一次意识到,自己正在与一个伟大的时代交汇。“我的人生只有一次,不想与它擦肩而过。”
这是一个青年对自己的誓言,现实生活每一天都在检验着他的意志。马合江的日常工作主要是与各类文件打交道,翻译来函、物流报批等,十年来,中哈物流基地贸易额逐年上升,体量越来越大,每一份函件背后都是数额巨大的经济活动。而这样的函件不是一次来几封,而是几十封。“有的时候几百页文件堆在我面前,那种翻译压力真的很大,好在中国同事们很关照我,最困难的时候,他们都在!”马合江又笑了,“我现在在这里如鱼得水!”
近年来,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、中哈(连云港)物流合作基地、“霍尔果斯—东大门”经济特区无水港等项目成功建成运营,极大促进了中哈两国互联互通。“之前回国,我看到哈萨克斯坦的大街上中国品牌的车辆越来越多,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哈萨克斯坦落地。”马合江说,他的哥哥就在一家落地哈萨克斯坦的中国企业工作。
而他自己,则尽情享受着在中国的生活与工作。“在中国的每一天都是我最宝贵的经历,一定会珍惜,如果可以我希望能长留。”马合江笑着说。
“这么喜欢中国,娶位中国新娘吧?”
“我努力哦。”(刘东莱 热依达)
关键词: